邮箱登录
邮箱:
@cpaffc.org.cn
密码:
重置
首页
118金宝搏
浅谈国际社会的“亲华”和“知华”
浅谈国际社会的“亲华”和“知华”
时间:2013-02-01           打印
字号:

卞  庆   祖

2013年1月27日

1,从“亲华”到“知华”是形势发展所致。新中国建立前后,共产主义运动在国际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共同的信念成为国际社会“亲华”的原动力。人们熟悉的老一辈国际友好人士,大多同情共产主义运动。中日建交前不少日本“亲华派”是日共党员或同情日共者。就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一些外国对华友好协会中,还有共产党员的身影。然而,现今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共产主义运动的意识形态在世界范围淡化,“亲华”的基础受损。与此同时,国际形势剧变,全球化迅猛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因素”突出,特别是中国快速崛起成为世界大国,举世瞩目。有国内学者认为,今天中国已是国际体系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关注对象。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实力此消彼长,朝有利我的方向发展,很多国家不适应中国和平发展。中国“被强大”“被第一”的言论,更是带来了巨大心里冲击。因此不少国家从官方和民间社会,“心态失衡”。在一些世人眼中,当年“弱者”的中国不复存在。国际社会同情“弱者”者的,也大多烟消云散。相反,在一定意义上,中国成为“众矢之的”。虽然人们不愿意看到此情景,但这是国际政治中的冷酷现实。所以,中国在上个世纪处于“弱”势,为争取国际社会同情,希望多出现斯诺式的“亲华”人物,为我说话。现在则有人议论培养基辛格式的“知华”人物,寻找发展一批以中青年为主的国际社会的“知华”力量,引导人们全面客观对待中国。

2,中国现在更需要国际“知华”力量发声。当下,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国际影响日益扩大,但却面临十分严峻的外部世界环境。在争取有利国际舆论环境、支持我和平发展的时侯,始料不及的是,不少国家不仅对华认知好感下降,而且对中国都有程度不等的嫉妒、疑虑、纠结、不信任、误解、焦燥、恐惧,甚至敌意等不良情绪。这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些国家的对华政策。近年来日本社会的对华民意变化很大。澳大利亚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今年1月22日文章说,“难以想像,1980年日本大约80%的受访者表示对中国有亲近感,而今天这个数字已降到20%以下”。这组数字的对比被解读为是“日本右翼政客对华强硬的底气”。不说同中国关系非常复杂的美国,就是远离中国且与我无结构性矛盾的欧洲国家,同样存在心态问题。据德国《世界报》2012年11月21日报道,很多德国人对中国持批评态度,75%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是头等威胁,担心“未来变得过于强大”等等。在这样的氛围下,国际社会有“亲华”的声音当然好,但是,中国更需要有冷静理性的“知华”力量发声,在平衡和公正地看待中国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美国,就有以基辛格和布热津斯基为代表的一批“知华”派。由于长期关心和研究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掌握情况较全面深入,他们虽然不完全赞成认可我政策主张,但其立场观点相对理性温和,政策建议也较为平衡。由于“知华”的智库和学者的存在,美国对华政策减少了一些极端成分。同时,美国“知华”派在对华社会舆论和民意等方面,也有正面的影响。在其它国家的政界,学界和社会各界,也有一些“知华”力量在发声。

3,广交、深交国际社会“知华”派是民间外交工作的任务。无论民间外交,公共外交,还是拓展中国软实力,我们追求的无非是世界各国对和平发展的中国有客观了解和正确认知,也就是常说的“增进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在当前形势下,“为国交友”,“广交朋友”,要具体化,多做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关心以及想要了解中国的群体和个人的工作,尤其是做各国社会精英人士的工作,广交、深交一批“知华”人物和组织,争取他们在一些基本和重大敏感问题上,客观介绍解释中国情况,发出冷静理性及观点平衡的声音,使各国社会公众得到多种信息和听到与一些戴有色眼睛的西方媒体不同的观点说法,增信释疑,减少偏见和消极印象。从而夯实对华的社会基础和民意,影响制约官方政策的消极面,促进积极面。争取国际社会“亲华”派是理想的目标,而在现实世界中培养“知华”人物和力量则是民间外交的任务,是必须要做的工作。当然,在任何时期,我们都坚决反对国际社会中的“反华”势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