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邮箱:
@cpaffc.org.cn
密码:
重置
首页
118金宝搏
美国中东战略调整与中国公共外交之应对
美国中东战略调整与中国公共外交之应对
时间:2013-11-05           打印
字号:

亚非部 熊 亮


摘    要:目前,美国中东战略进入调整阶段,许多传统盟友关系存在变化和动摇的可能。究其原因,中东地区对于美国而言之所以重要的内在因素发生了变化,美国调整的重要特点是弱化军事存在,加强外交特别是公共外交手段的运用。面对这一局面,中国应尽早明确和提升对中东地区这一重要能源供应地和广阔消费市场的战略定位,通过有针对性的公共外交手段予以反制。

关 键 词:战略调整;页岩气革命;公共外交 

 

        纵观奥巴马政府第一任期的中东政策:战略抽身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避免巴以直接冲突,制裁伊朗但保持接触,在“阿拉伯之春”短期内并未朝着对其有利的方向上发展时并不急于推进中东地区的“民主变革”,从而在此基础上为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提供战略保障,确保“亚太再平衡”的顺利推进

        不少中美分析家认为,奥巴马总统在第一任期的外交政策中体现出更多的理想主义倾向,但伴随着全球政治格局的不断调整,以及经济危机的持续影响,其第二任期外交政策将呈现出更多的现实主义趋势。其实,理想主义也好,现实主义也罢,美国对自由、平等、民主等普世价值观的宣扬和践行有目共睹。但更应被清楚认识的是,这些所谓的“主义”有时只是根据利益需要,被适时提出用来打掩护的借口。正如美国的两党制,每逢总统和议会选举,抨击、丑化中国的荒谬言论便见诸媒体。美方每每对此解释为国内政治需要并作无奈状。但从另一角度看,通过两党制和大选这一机制释放和渗透出一些“真情实感”或者不便直说的信息也许正是美国政治制度设计时的一个考量。

        具体到中东地区,有学者认为,由于国家利益和政策的重新定位,美国对中东局势及其政治民主化的关心程度将有所下降。然而事实也许并不尽然:中国对地区能源与日俱增的需求和美国国内不断升温的页岩气革命将促使美国对中东地区继续保持高度关注。不过,由于内在驱动力的变化,美国中东政策的手段将有所调整,更多采用外交手段,特别是公共外交手段的运用将是这一变化的最主要特点。 

                                                                                                 

①张全:“逃离中东”,载《解放日报,201327第4版

②牛新春:选择性介入:美国中东政策调整,载《外交评论》,2012年第2期。  

 

一、 美国中东政策调整的三大动因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国家安全研究所研究员约埃尔·古赞斯基和米利亚姆·戈德曼认为,尽管正在努力分配资源并将注意力转向太平洋地区,尽管受到国内经济的种种限制,美国仍不大可能放弃或大幅减少其在中东地区的存在。华盛顿不仅能够转向亚洲并保持中东地区的存在,而且即使政府希望撤离该地区,但情势也可能阻止它这样做。美国的许多利益和关切仍然集中在这一地区,而且在必要时仍愿意进行干预。这表明,美国将继续在地区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是如此。那么,究竟是何因素促使美国对其中东政策进行调整?

        (一) 财政紧缩——战略资源再配置的借口和机会

        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4月3日在美国国防大学演讲中谈到,美国的国防开支在本财年将削减多达410亿美元的开支,如果自动减支进一步持续,预计未来10年的国防开支将再削减5000亿美元。很多人认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收缩是因为囊中羞涩。必须承认的是,经济危机的持续影响和巨额财政赤字的拖累严重掣肘美国的外交政策和海外军事行动,各部门预算的削减更将产生直接或深远的影响。但如果从更深层次看待这一问题的话,这种调整对美国而言也存在积极的一面,且并不完全被动。

        军事存在和军事援助是美国对中东地区施加影响的重要手段。为了在一定时期内稳定其盟友,同时为了支援东地中海和印度洋的海上作战,保障中东和非洲的陆上作战,继续维持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基地和各兵种驻军的情况在短期内不会改变。美国《防务新闻》近日发表的一篇文章题为《海湾地区出现新冷战雏形》的文章指出,北阿拉伯湾现在并不像在“伊拉克自由行动”期间那样充斥着盟军军舰。但英美两国仍把大约27艘舰只永久部署在该地区——美国19艘,英国8艘。从其位于巴林的基地定期在南阿拉伯湾巡航,并为过往霍尔木兹海峡、进入阿曼湾和阿拉伯海的船只提供护航。美国海军中央司令部的资料显示,这一战区拥有5000多名美国海军人员,仅在巴林就超过4000人。美国正出资大约5亿美元升级其在巴林的设施,目的就是向该地区发送一个信息,那就是美国不会很快离开。但是,并不排除美军将一些数量有限的先进武器,如F-22战机部分调配到太平洋地区,加强在那里的威慑力。

        在军事援助方面,美国一直在评估对一些中东地区巨额军事援助的实际收效。由于受援国政府贪污丑闻不断,美国军援非但未能赢得地区民众的欢心,更招致了不少美国国内政治的非议。如何在不伤害老朋友们的前提下进行调整让人颇费脑筋。现在,财政紧缩政策提供了一个向中东地区老朋友们解释的完美借口:不是我不愿意给,是我自己银根吃紧。抛开由于削减军费开支而带来的失业问题不谈,财政紧缩政策除了给美国在刚过去的4月带来了5年来最高的财政盈余,也带来了在处理外交事务时的灵活性,为战略资源的调整提供了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减少部分军事援助,转而投入到与地区普通民众的直接接触是美国战略资源调整的趋势。

        (二) 反思以往政策,强调公共外交手段

        2013年3月,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贝斯马·莫马尼在《伊拉克战争的人道代价高于一切》一文中认为,伊拉克战争留下了500万伊拉克孤儿,夺去了10万伊拉克人的生命,令400至500万伊拉克人背井离乡,迫使古老的伊拉克少数族裔群体流亡,同时重创了伊拉克基础设施和经济。

        无独有偶,美国前副国务卿、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教授尼古拉斯·伯恩斯2月28日在美国《波士顿环球报》上发表了题为《军事上的制约显示美国需要被其忽视的武器》的文章。他在文中指出,“9·11”袭击事件带给我们10年的战争,伴随着对伊拉克和阿富汗看似无止境和血腥的占领。这是有史以来美军最密集地进行调兵遣将的阶段。不过眼下,我们可能正在进入外交的10年,因为我们认识到,军事实力并不总能解决前方许多棘手的问题。正如奥巴马所言,伊拉克的经验让我们认识到,无论我们多么用心良苦,试图用武力来实现政权更迭,其代价是多么高昂,而且是何等的困难。不改变我们的方法有可能使美国和阿拉伯世界之间的分歧循环深化。

        最能代表美国对其对外政策反思的是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在上任后于弗吉尼亚大学发表的首次演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美国对过去一段时间在外交政策,特别是中东政策上进行反思后得出的结论,以及对未来外交方针的谋划。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且代表其核心观点的表述如下:今天派遣外交官比明天派遣军队的花费要低得多。在当今的全球化世界中,外交政策已不再是外边异域之事。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我们在自己安全的海岸内所作的决策,都不仅仅会向外产生涟漪,而且也会在美国这里引起波浪。我们如何实施外交政策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系重大。

        在此之前,2013年1月13日,美国副国务卿塔拉·索南沙因在著名中东问题智库华盛顿近东政策研究所发表了题为“在变革中的中东地区的公共外交”的演讲,阐述了美国在这一动荡地区开展公共外交工作的重要性。她指出,公共外交是美国更有效地介入地区事务,使美国和中东地区国家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战略工具。⑦ 换句话说,公共外交已成为美国开展中东地区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一种战略选择。

        美国的公共外交强调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输出,通过二者带动消费观念的传递,从而实现商业利益。在这一过程中,美国重视以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运用,特别是对于那些仍处于骚乱或战乱当中,美国外交官们无法前往并直接与当地民众面对面沟通的地区,如目前的叙利亚、伊朗和部分非洲大陆国家。在这些地区,美国通过“国际访问者领袖计划”、“英语学习奖学金”项目、“妇女科技”项目、“企业家教育”项目、社交媒体培训班等一系列组合拳,保持并不断加大对西亚、非洲地区不同阶层和年龄段人群的影响,对青年人这一目标人群更是给予了极高的关注。目前美国驻叙利亚使馆的主页每月有15000名访客,facebook主页有11000名粉丝。通过这些手段,美国向叙利亚普通民众提供了大量“有帮助”的信息,奥巴马总统和克林顿国务卿也曾直接参与同叙利亚民众的视频对话。

        总而言之,加强公共外交手段将是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美国中东政策的首选,是美版的“韬光养晦”。

        (三) 中东政策调整的最主要动因——美国页岩气革命

        美国页岩气革命是美中东政策调整的重要推手,将对地缘政治产生深远影响。美国正在大规模地从分布广泛的页岩层中提取原油和天然气,以提振美国经济。在德克萨斯州的休斯敦,一座座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乙烯等化工产品的工厂正在陆续兴建当中。德克萨斯州的失业率已从2010年的8.2%降至2012年的6.8%,据说矿区附近的卡车司机严重短缺。

        美国能源情报局的报告显示,美国可开采的页岩气储量约为24万亿立方米,仅次于中国,位居世界第二。根据美国咨询公司IHS的数据,2012年美国累计投资870亿美元用于开采页岩气和页岩油。而相关行业推测去年全美国因此而增加的税收高达620亿美元,并创造出了170万个就业机会;在2020年之前还会再增加130万个就业机会。⑧与此同时,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份报告显示,到2035年,水力压裂技术能够使石油价格比原来预计低最多40%。哈佛大学商学院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到2020年,美国的石油产量将从目前的每天800万桶增加到1160万桶。2005年美国石油需求的60%依靠进口,到2012年这一比重仅为42%,呈显著下降趋势。

        2012年11月和12月,美国原油产量平均超过了每天700万桶,是1992年12月以来的最高点。2012年上半年美国石油自给率83%,进口比前一年减少11%。2017~2020年,美国将超过沙特成为全球最大石油生产国,2015年超过俄罗斯成为最大天然气生产国。美国的石油进口持续下降意味着到2030年左右,北美洲可能成为石油净出口地区,到2035年,美国可能差不多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⑨

眼下,美国页岩气革命已经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俄罗斯经济发展部日前发表的一份报告预测,来自美洲页岩气出口的竞争将迫使俄罗斯能源巨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俄气/Gazprom)在2016年前降低其天然气出口价格。俄罗斯经济发展部长安德烈·别洛乌索夫4月24日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曾预测,原油价格在2016年至2017年期间也将可能下降到每桶90~95美元。报告指出,俄罗斯、美国和中东国家之间全球天然气市场不断增加的竞争将在中期内对俄罗斯能源工业产生巨大的影响。⑩

        如果上述一系列数据和报告属实,那么,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5到20年时间,除了对美国经济特别是工业领域产生巨大推动力,美国页岩气革命还将引发世界各主要能源供给国围绕能源价格展开激烈竞争和博弈,进而形成对地缘政治的重大和深远影响。中东地区在美国整体外交中角色将由此发生变化,由原来举足轻重的能源供应保障转变为可以进退自如,进而对依赖地区能源的其他国家,如中国的能源供给和安全产生威胁。美国对中东地区能源的需求已经从自身需要转变为对其他国家的控制工具,即美国已经不需要该地区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如果地区能源产出国局势发生动荡,其他国家从地区获取能源受阻,将产生一箭双雕的结果:直接影响或削弱美国的竞争对手;能源产量此消彼长,中东地区产量下降或出口不顺,美国能源产量大幅跃升,欧佩克将逐渐丧失石油生产和定价的主动权,美国将参与能源价格的制定。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正处于轰轰烈烈的“页岩气革命”浪潮之中,多方持积极乐观态度,但环保压力和因供能源应量增加导致的价格下跌等问题也在提醒人们要保持冷静。由于开采须使用高压水将含气体的岩层击碎取出造成对地下水的污染,环保人士还担心包括苯等致癌物质在内的化学物质深入地下含水层。同时,开采页岩气本身需要耗费大量能源并可能导致甲烷释放。此外,还有人担心这一开采活动会引发地震。美国一些州正在加强对开采页岩气环评的限制,如果因此造成开采成本的增加,那么这项事业也许会半途而废。

                                                                                                 

Yoel Guzansky, Miriam Goldman, America Can’t Abandon the Middle East, March 18, 2013, http://nationalinterest.org/commentary/america-cant-abandon-the-middle-east-8232.

Remarks by Secretary Hagel at the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Ft. McNair, Washington, D.Chttp://www.defense.gov/transcripts/transcript.aspx?transcriptid=5213.

New Cold War Takes Shape in Arabian Gulf, http://www.defensenews.com/article/20130324/ DEFREG02/303240003/New-Cold-War-Takes-Shape-Arabian-Gulf.

Bessma Momani, The Human Cost of the Iraq War Outweighs All Others, March 20, 2013. http://www.brookings.edu/research/opinions/2013/03/20-human-cost-of-iraq-war-momani.

Military’s limits show need for America’s neglected weapon, http://www.bostonglobe.com/ opinion/columns/2013/02/28/from-decade-war-decade-diplomacy/OMrCst4LvHl1GWPyUuktBI/story.html.

John Kerry, Address at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University of Virginia Charlottesville, VA, February 20, 2013. 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emarks/ 2013/ 02/ 205021.htm.

U.S. Department of State, Remarks by Tara Sonenshine, Under Secretary for Public Diplomacy and Public Affairs, Public Diplomacy in a Changing Middle East, Washington Institute for Near East Policy, Washington, DC, January16, 2013. http://translations.state.gov/st/english/texttrans/ 2013/01/20130116141112.html#axzz2f2C0Ugax.

王欢,“美页岩气革命或带动廉价油气出口到日本并平抑电价”,http://www.oilmen.cc/ content.php?id=38994

Oil mixed ahead of EIA inventory reporthttp://www.ibtimes.com/oil-mixed-ahead-eia- inventory-report-1003272.

美洲页岩气出口竞争将迫使俄气降低出口价格,http://www.cippe.net/news/166707. htm
 

二、中东国家对中国的重要战略意义


        有学者认为,中国必须在中东和其他地方的政治现状和图景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中国在中东的政策一直模棱两可,但这种情况必须结束。含糊其辞无助于中东的稳定,中国需要中东稳定,因为对中国而言石油供应至关重要,中东对中国来说还是一个很好的市场。

        目前在能源需求方面,美国减轻了对中东的依赖,而中国对石油的需要变得越来越迫切,中国需要该地区的稳定。长期以来,中国在中东地区搭便车,美国负责驻军,维持地区稳定,但今后美国可能减少驻军。这对中国来说不是好事,中国将不得不做些什么。但眼下中国不会介入过深,美中将先在中东政策上展开协作。特别是新一届领导人需要有一个熟悉问题的过程。

        约翰·克里在弗吉尼亚大学发表的演讲中指出,目前在中东国家,大部分人口在30岁以下——60%的人口在30岁以下,50%在21岁以下,40%在18岁以下,大约一半的人口在20岁以下。帮助这些年轻人掌握必需的技能,解决对他们的社会造成沉重负担的失业问题,使他们能够实际开始为社会作贡献,重建衰败的经济,而不是参与恐怖分子或其他极端分子的活动,这符合美国的利益。

        克里国务卿的上述言论同样适用于中国,在当今的全球化世界中,各种蝴蝶效应已将各个地区紧密地联系到一起,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发生的或大或小的事件都有可能对已深入参与全球化进程的中国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可以预见的是,中东地区作为最重要的能源供应地和以年轻人为主体的消费市场,其在中国整体外交中的地位将不断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有三个国家特别值得我们注意:

        (一) 埃及

        埃及在地区所具有的政治和文化影响力仍不容小觑。

        不久前,布鲁金斯学会萨班中东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塔玛拉·威茨在美国国会外交委员会中东和北非小组上做了题为《革命两年后的埃及:埃及处境如何,美国能做些什么》的证词。他谈到,埃及人仍然在乎我们(美国人)的想法,我们拥有的杠杆作用或许最好是激励,而不是威胁或者施压。伴随着我们的援助资金,我们的认可、投资、意见、我们对“伙伴关系”的表述都意义重大。在这个过渡时期,美国政府已重新分配资源,以增大对埃及脆弱的经济和饱受苦难的公民的支持。政府还提出,在2014财年的预算中,为埃及和该地区其他国家的政府拨出更多的资金,只要他们实施必要的改革。有了适当的条件和问责制,这种类型的额外援助可以成为鼓励他们做出正确选择的有用工具。

        事实上,虽然有各种言论和报道指出美国削减财政预算将会带来各种各样的灾难性后果,但财政预算不可能永远呈削减态势,随着美国国内经济的好转,工业的复苏,调高财政预算在未来也必定会被提上日程。美国财政预算的调整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一个资源再分配的过程,让尽管规模庞大但毕竟有限的资源更有效地进入最重要的领域。

        塔玛拉·威茨主任特别指出,埃及仍然是当今阿拉伯世界里最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力量。它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地缘政治十字路口,是全球商业和美国扩展全球军事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埃及与以色列签署的和平条约是该地区稳定的基石,它使三代以色列和阿拉伯人免遭战火摧残。因此,我们必须将重点放在两个相互关联的长期目标上面:一是,在这个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国家打造持久稳定,二是在埃及建立一个广泛的联盟,以支持与美国的协作关系。

        埃及的过渡仍处于早期和不明朗的阶段,过渡的过程十分重要,美国仍然有很大的实力来影响其轨迹,这种影响力理应植根于明确的原则和利益之上。埃及人想与美国建立关系,但他们想要的是建立在平等关系基础上的关系——植根于共同利益和相互尊重。普通埃及人希望本国政府能够尊重他们的权利和尊严,回应他们优先考虑的问题,这样他们才能满意。美国应该发挥其影响力,向埃及那些致力于建立可持续民主以及与美国建立富有成效的伙伴关系的人们提供帮助,但这种影响力应植根于明确的原则和利益之上,并且要与他人合作。

        总之,和阿拉伯世界打交道,终究绕不开埃及。埃及在这一地区拥有的政治和文化影响力是中国必须重视,并可以加以利用的。

        (二) 沙特

        警惕潜在不稳定因素对沙特未来石油出口可能造成的影响。

        在2012年2月出版的《弯曲的历史:奥巴马的外交政策》(Bending History: Barack Obama’s Foreign Policy)一书中,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马丁·因迪克、李侃如和迈克尔·奥汉伦指出,奥巴马极力使国家利益和美国价值观达到平衡。奥巴马的愿望似乎是促进埃及的政治自由,该愿望优先于美国一贯的目标,也就是维系埃及与以色列的和平条约。在现实场景中,美国把保护第五舰队前往海湾的通路看得比巴林人的民主愿望更为重要。在对待大国埃及和小国巴林的态度上,石油资源丰富的沙特施加了影响,给逊尼派的巴林君主撑起了保护伞。由于美国经济复苏的步伐迟缓,奥巴马的连任前景取决于创造多少就业机会,所以总统根本无暇应对沙特的挑战。

        与此同时,已经有一些美国专家尖锐地提出应放弃或严厉对待美国的一些不好的朋友和盟友,比如沙特和巴林。在之前的骚乱中,沙特王室扣押了数千人,对妇女实施陈旧的法规,压制大多数反对者,对什叶派少数派采取错误政策,一再要求其邻国巴林王室镇压亲民主运动。同时,出于尊重沙特的感情和害怕失去美国海军第五舰队基地等原因,奥巴马政府还允许为了与巴林的安全关系而忽略对巴林人权利的关切,这一做法损害了阿拉伯世界的自由,特别是在奥巴马向“阿拉伯之春”的示威者显示出支持姿态时。

        法国“红色伏尔泰”网站创始人兼总裁蒂埃里·梅桑在题为《奥巴马和普京将瓜分中东?》一文中指出,奥巴马总统准备彻底改变美国的国际战略,尽管这一计划在美国政府内部遭到反对。沙特王国10%~15%的人口是什叶派穆斯林,他们住在沙特东北部,这里盛产石油,紧邻伊朗。1916年,法国和英国签订了瓜分中东的“赛克斯-皮科协定”。如今,美国将通过快速开发页岩气和沥青砂实现能源自给自足,这一因素决定了美国将终结1980年开始实行的卡特能源政策。根据这一政策,保证海湾地区的石油供应攸关美国国家安全。面临着同样命运的还有1954年的协定,即华盛顿承诺保护统治沙特的王室,后者则保证美国获取阿拉伯半岛的石油。因此,美国下令大规模撤离的时刻已经到来,美军将奔赴远东,在那里抗衡与日俱增的中国影响力。

        美国的中东新格局设想将以牺牲沙特为终结,因为后者对美国而言已经没有利用价值。按照美国军方数年前的一份计划,沙特将被分成3个部分,一些省份将并入约旦—巴勒斯坦联邦体或什叶派伊拉克。这种行为与华盛顿支持提高金砖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投票份额的做法如出一辙,美国没有作出任何牺牲,只是迫使欧洲将其部分投票份额让给金砖国家。

        从现实角度看,上述观点和分析不无道理,而且与前文提到的页岩气革命密切相关。以往,美国从沙特的石油出口中受益。如果页岩气革命取得积极进展,那么沙特和美国在能源出口上将形成竞争关系,能源价格将随着供给量的增长下降。能源出口作为沙特的经济命脉,作为美国经济复兴的基石都被赋予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石油价格的下降幅度过大将影响双方利益。在消费水平变化相对平稳的前提下,减少能源供给将成为维持能源价格高位的唯一手段。对于危机四伏的沙特政权而言,缺乏美国的支持,其内部稳定和周边环境将面临威胁,并将影响其石油生产和出口。同时,从意识形态、宗教和道义的角度出发,抛弃沙特也符合美国的价值观,美国在享受经济利益的同时还将占据道德的高地。总之,沙特是中国第一大原油进口国,其国内外局势的任何细微变化都值得中国的高度关注。

        (三) 伊拉克

        伊拉克对于中国未来的能源安全意义重大。

        近年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一直在关注产量为170亿桶的鲁迈拉油田(伊拉克最大)——以及同样在南方的哈勒法耶油田。2010年,中国在萨达姆被推翻之后于伊拉克进行了5项大型石油投资,其中之一在库区。

        目前,中国每天从沙特阿拉伯进口约97万桶石油,现在每天从伊朗进口52万桶,约占伊朗每天100万桶总出口量的一半,比制裁前的每天230万桶有所下降。委内瑞拉每天对华出口约170万桶,中国占其出口量的10%。俄罗斯每天生产980万桶原油,700万桶出口,中国购买其中的37.5万桶。

        2012年12月2日,日本《外交学者》杂志发表了加拿大安全情报局官员、关注东北亚和台湾海峡军事问题的记者迈克尔·科尔撰写的题为《中国到伊拉克寻找石油》的报道。他在文中指出,从倾向于西方转向倾向于中国对伊拉克和中东都将有深远意义。伊拉克预计143.1万桶石油储备和126万亿立方英尺天然气储备中的约2/3位于伊拉克南部,就是西方公司撤出的部分。工业界消息人士预计,到2020年,伊拉克的石油产量每天将达到600万桶,而中国企业参与的项目将至少有每天200万桶的产量,到2035年将力争达到每天350万桶。国际能源署表示,到2035年,伊拉克石油产量将达到每天830万桶。把伊拉克的潜在产量放在相关背景中比较,中国2011年每天从沙特进口约97万桶石油,现在每天从伊朗进口52万桶。

        埃及、沙特和伊拉克,这三个国家所具有的政治、文化及其对能源供给和价格的影响力使任何一个希望在中东地区有所作为的国家都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中国同上述三国的关系,直接关系到中国在地区的影响力和能源供给稳定。

                                                                                                 

①China’s power plays in the Middle Easthttp://www.jpost.com/Magazine/Features/Chinas- power-plays-in-the-Middle-East

②John Kerry, Address at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University of Virginia Charlottesville, VA, February 20, 2013. 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emarks/ 2013/ 02/ 205021.htm.

③Egypt Two Years After the Revolution: Where Egypt Stands, What the United States Can Dohttp://www.brookings.edu/research/testimony/2013/02/26-middle-east-north-africa-wittes.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