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邮箱:
@cpaffc.org.cn
密码:
重置
首页
118金宝搏
介入中东事务的新思维
介入中东事务的新思维
时间:2014-10-16           打印
字号:

亚非部 熊亮

(本文已发表在10月13日出版的《财经》杂志十六年纪念刊上)

2014年7月,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在卸任前完成了对中东八个国家的访问,包含几乎所有在解决地区事务中拥有一席之地的国家:土耳其、伊朗、以色列、沙特、伊拉克、约旦、埃及和卡塔尔。吴思科在访问结束后指出,中国不只是中东乱局的旁观者,同世界其他大国一样,在距离自己数千公里之外的地方存在着中国重要的国家利益。

就此呼吁中国政府应当在中东问题上承担更大责任的声音愈加响亮,认为中国应该进行更多介入,填补美国抽身该地区后留下的空白。在不少人看来,中国应该更多介入中东地区事务的动机主要有两方面:伊拉克安全形势恶化,中国能源安全面临威胁;中东地区极端恐怖主义蔓延,给中国国内安全带来威胁。

随着美国外交重心调整,美国-伊朗关系趋缓,中东地区正经历着多极化和重新结盟带来的动荡;美国页岩气革命使美国对中东地区的依赖度大幅下降,从长远看,美国还可能成为中东地区产油国的竞争对手,这都将对地缘政治产生深远影响。与此同时,中国对中东地区的能源需求却在与日俱增。

旧思维的局限

2014年1月-5月,中东地区国家占据了中国十大原油进口来源国中的六席,分别为沙特、伊朗、伊拉克、阿曼、阿联酋和科威特,其中对从伊拉克和阿曼的原油进口量同比增幅都在20%以上。今天的伊拉克是欧佩克第二大产油国,已探明储量约1403亿桶,相当于世界11%的储量。今年4月伊拉克石油日产量为332万桶,5月达到337万桶。综合伊拉克危机爆发前后的国际能源署报告显示,2019年至2020年,欧佩克日石油生产能力将增加208万桶至3706万桶,其中伊拉克石油日产量有望达到600万桶,占整体增量的60%,而中国企业参与的项目将至少有每天200万桶的产量。到2035年,伊拉克石油产量将可能达到每天830万桶,中国企业的份额将力争达到每天350万桶。

这一结果源自2003年萨达姆政权被推翻后中国在伊拉克进行的五项大型石油投资:2009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英国石油公司(BP)组成的财团赢得了伊拉克鲁迈拉油田的20年服务合同,鲁迈拉油田是伊拉克最大油田,产量达170亿桶;同年,中石油组成的财团又中标同在南方的哈勒法耶油田;中国参与的其中一个油气项目就在当下面临极端恐怖分子伊斯兰国威胁的库尔德地区。毫无疑问,中国在伊拉克拥有巨大的能源利益。

伊拉克孱弱的中央政权和四分五裂的国内政治不可避免对该国石油生产造成影响,也给中国利益带来威胁。不少人归咎前总理马利基应当为伊拉克的局面承担最大责任,但实际上有比马利基影响更大的地区力量在发挥作用。

在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阵营对垒的大背景下,沙特、卡塔尔、伊朗、土耳其和以色列等国,甚至库尔德人都在打着各自算盘,恐惧和担忧在地区多个国家蔓延,海湾君主制国家尤其焦虑不安。虽然对伊朗和穆兄会的担忧有所缓和,一些海湾君主国与以色列之间的关系也有了巩固,但整个地区紧张的安全形势并未因此得到本质改善。出于对伊朗的恐惧和担心,沙特和以色列仍迫切期望美国能够重新将战略重心向中东倾斜,有报道甚至称两国在美国国会合作,进行游说活动。不过美国国务卿克里不久前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称“仅靠空中袭击不能打败黎凡特国(ISIL),需要来自世界的一种更全面的响应”。

伊拉克战争的教训表明,解决伊拉克和地区一系列复杂问题的钥匙绝不是握在外人手中,外部干预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中东地区有着独特的历史和宗教传统,问题错综复杂,无论是打着打击恐怖主义的旗号,还是出于任何目的的对地区事务的介入,一不小心都会成为盲目的愚蠢行为,后患无穷。美国以新保守主义的思维模式为依托,直接干预的手段已被证明无效。

因此,鼓励中国更多介入中东事务的逻辑链条并不完整,对中东地区的传统介入方式对提升中国能源安全和国内安全所能产生的作用并不清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不能有所作为。

摆脱传统介入思维

打击恐怖主义不应是中国在中东地区存在的切入点,政府冲锋陷阵、甚至军事力量介入都很难切中要领,中国的出发点可以放在如何帮助改善当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上,通过公共外交、民间外交的手段施加影响,让当地百姓理解中国的存在有利无害。非政府组织在这方面的存在尤其重要,他们可以在当地开展长期活动拉近双方距离,树立正面形象。虽然我国公民社会发展水平还不尽如人意,但政策手段的多元化考虑已需要提上日程。

从这一角度看,帮助解决地区国家民众日常生活中的难题将为中国赢得不少分数。例如该地区多个国家面临的严峻的水资源问题,加强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满足城市不断增长的用水需求,以及社会和政治不稳定的可能性增大是三个最主要的挑战。以约旦为例,2010年,约旦可再生蓄水层的平均抽水率是天然补给率的155%。

联合国开发署去年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在未来十年内,阿拉伯国家在水资源方面有可能需要不低于2000亿美元的投资,其中有12个阿拉伯国家人均水资源份额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最低水平。沙漠占阿拉伯地区土地面积的87%以上,有14个国家位于世界上最缺水的地区。随着人口增长,其水资源供给压力将更大。

目前,阿拉伯国家人口约为3.6亿,水资源供需缺口每年约为4.3万立方米以上;到2050年,人口预计达到6.34亿,相应扩大的水资源缺口将更加难以弥补。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该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将继续升高,但对水资源缺乏科学管理,两个因素结合将让水危机进一步加剧。

报告还指出,一方面是水资源的匮乏,另一方面还有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阿拉伯国家发现自己不得不通过进口农产品来节约水资源,中东地区一半的粮食需求需要通过进口满足。

电力紧缺也长期困扰着不少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以黎巴嫩为例,该国电力行业连年亏损,在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运行效率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由于每天都会发生拉闸断电的情况,大部分的私营企业、宾馆饭店和有条件的家庭都自备发电设备,生产、生活成本被大幅拉高;普通民众更是苦不堪言,国民经济每年因此蒙受巨大损失。

因此,从短时间内考虑,中国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资金和人力资源优势适当为该地区提供水资源和电力供应等公共物品,以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的参与显然要比高举打击恐怖主义的旗号进军中东够赢取更多分数。从长期看,帮助这些国家开展基础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将为其提升整体治理水平创造更加有利的空间。

保持同各方接触和沟通

与上述问题同等重要的是要继续保持和加强同地区各种力量和不同冲突派别的接触和沟通,为中国今后在地区事务中进一步发挥作用做好铺垫。

2012年,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就先后邀请叙利亚“全国民主变革力量民族协调机构”副总协调员、海外部门负责人哈桑·马尼阿,叙利亚“全国委员会”主席加利温,叙利亚“全国民主变革力量民族协调机构”总协调员阿济姆等反对派团体领导人率团访华。叙利亚反对派“全国对话联盟”代表团也曾于2013年9月访华。2014年5月,叙利亚反对派组织全国联盟领导人艾哈迈德·贾巴应王毅外长邀请访华。

此外,吴思科大使在最近一次访问卡塔尔期间,在多哈会见了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政治局主席马沙勒,更吸引了大量目光。

上述种种努力都可为将来中国更多参与地区事务积累人脉。中国在地区事务中发挥作用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中国是少数几个同时与巴以保持密切关系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声音具有一定影响力。而在国际社会中,为地区国家独立自主解决国内面临的问题营造有利氛围,也是中国可以考虑去做和力所能及的。

海湾国家的潜在危机

在地区国家当中,海湾国家的命运直接关乎中国能源安全,其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显露出的一些问题应当引起注意。

目前,沙特阿拉伯的能源需求量与世界第四工业强国、人口数量是沙特2.5倍的德国不相上下。如果一直以这一趋势发展,到了2028年,沙特每天将要消耗830万桶石油,比它在2009年的日均出口量还多。

就业问题也在困扰着海湾国家。由于海湾国家社会福利较高,不少年轻人的就业动机不足,相对低级的就业岗位被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占据,很多本国人都选择到工作压力小的公共部门工作。为了弥补就业机会的不足,海湾国家不得不在公共部门大规模招聘雇员,导致政府机构严重饱和。除阿联酋以外的海湾国家在2000年-2010年新增约540万个就业机会,但其中88%的私人领域就业岗位被外国人获得,国营部门中70%的岗位则给了本国公民。在卡塔尔和科威特,90%的本国公民都在国家部门工作。这一比重在沙特阿拉伯也已经超过了75%。

然而,开启公共部门这道阀门也不再足以填补失业的缺口,世界银行的研究显示,该地区在接下来20年内创造的就业岗位不能少于400万个。

政府对公共领域大量拨款,导致公共部门的薪水与实际经济情况脱节,经商对于一些海湾国家的人而言不再那么具有吸引力,要知道这可是千百年来阿拉伯人赖以生存的看家本领。

资料显示,阿联酋私营部门的平均月薪虽然涨到了700美元,但行政机构的月薪却高达5500美元。高学历的人才都加入到等待进入公共部门的候补队伍,更有甚者就算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只能靠亲戚接济也不去私营部门工作。结果,愈加庞大的外来劳工群体填补了本地人不愿应聘的岗位空缺,他们如今在海合会六国的劳动力总数中所占比重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二。尽管各国政府采取了对每家企业招聘本国公民人数施行配额制等措施,但还不足以缓解本国公民的就业问题。

海合会六国的公共支出在以一种不受控制的速度增长着——享受福利的人口数量大幅增加,海湾国家的专制政体还实行对部分收入进行二次分配的策略来换取社会安宁。

沙特阿拉伯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如今沙特的财政支出是上世纪90年代的4倍。有材料显示如果油价跌至40美元桶,海合会六国的公共财政就可能会出现赤字。在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时,油价就曾跌至这一低位。有研究估算,85美元桶的油价可以保障沙特阿拉伯的财政收支平衡,但如果公共支出的年增长率一直按预期那样保持在4%,那么到2015年油价可能需要涨到115美元桶才能保障沙特的财政收支平衡。

海湾各国情况虽各有不同,但轨迹都是相似的。虽然房地产业、建筑业、旅游业、物流业、金融业甚至石油化工业都发展得一帆风顺,但这些产业的活力缺乏坚实的基础,且无法为保障就业创造必要条件,公共支出和国内能源消耗暴涨的问题也无从解决。海湾经济体都需要依靠石油资金再投资的输血。

类似的问题在一些地区国家有着不同形式的呈现,为保障能源安全,中国需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短期内担当这些国家石油出口的稳定客户,通过能源和商品贸易实现互利合作,带动双方共同进步,并使双方合作红利推动各自国内改革的实施;中长期看,应进一步寻求新的能源供应方,分散风险。

面对实实在在的利益,中国在中东地区一味地韬光养晦已不现实,但这并不是匆忙介入的理由,冷静观察仍是中国外交不可或缺的制胜法宝。中国对中东地区的介入绝非美国式的颠覆性干涉,而是在遵守国际法的基础上,支持地区国家维护国内安全稳定的措施,尊重地区国家进行渐进式国内政治改革的诉求。中国同多个地区国家的紧密联系,已经让对方认识到自己能够从与中国的合作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改革空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