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邮箱:
@cpaffc.org.cn
密码:
重置
首页
118金宝搏
总结成功经验,提升合作水平——韩光明博士...
总结成功经验,提升合作水平——韩光明博士在“中德国际护理合作高峰论坛”的发言
时间:2017-10-28      供稿单位 :中国对外友好合作服务中心      打印
字号:

2017年10月28日

各位来宾、亲爱的朋友,大家好!

今天刚好是重阳节,首先感谢来自中国政府各部们、全国各地的学校代表们拨冗出席今天的中德国际护理高峰论坛。

上午,户思社副会长、还有教育部的马晓东主任、商务部的张翔如秘书长、斯图加特德中友协多尔德主席、德国著名职业教育家施丁青博士、还有来自企业的代表都做了非常精彩的演讲。马晓东主任代表教育部发表了关于中德国际合作方面的,关于中国职业教育和中德两国职业教育合作情况的报告。这个报告非常权威,我们大家都受益良多。

我也准备了一个稿子,但是我发现,关于中德合作开展护理行业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问题,和项目的启动及开展现状,大家都讲得很全面。在此,我想脱稿来谈一点个人的体会,并且从我们怎么样开展这个工作的角度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2013年我还在副秘书长的岗位上,当年我受李小林会长的委托,应多尔德主席的邀请,率代表团与德国的养老机构进行交流洽谈和实地考察。2014年的元月4号,我又受外交部的派遣,前往我国驻德国大使馆的担任使馆领导班子成员、公使衔参赞职位。可以这么说,我是这个项目最初的参与者,直到今天我仍然是这个项目的“志愿者”,多年来一直高度关注着这个项目的情况、全力支持这个项目的发展,并一直对这个利国利民的项目有很深的感情。所以今天我给大家讲我是一个非常热心的志愿者。今天德国驻华使馆的施多夫雷根先生(Stoffregen)也做了非常精彩的演讲,他详细介绍了德国养老政策的有关变化,包括介绍了德国教育系统将医院护士和养老护理这两个不同的学科专业合并为一个专业的新情况、对这个新动向的法律背景作了很好解释。

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对德国进行国事访问的时候,在波茨坦会见了两位他一直念念不忘的德国老朋友,其中就有在座的多尔德主席。当时多尔德主席跟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中德合作、利用民间渠道为中国培养150名养老护理人员的建议。克强总理非常赞同他的提议,并指出培训一百五十个护理员还是少了点,鉴于中国未来养老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不足问题,他鼓励德方的民间渠道接受更多的中国护理员去德国接受相关的培训。在这个过程当中,全国对外友协和其下属的中国对外友好合作服务中心便开展了相关的调研和准备工作,经过一段非常紧张的筹备,2014年的10月份,第一批学员应邀前往到德国,他们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和波折。

为什么我要给大家讲讲这个呢,万事开头难,当时我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障碍没有克服,就是语言障碍。第一批去德国的学生是以A2的德语水平进入的德国,当时多尔德主席也很着急,如果要语言达到B2水平的话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当时他就冒险要求了一个A2的德语水平。这些人去了以后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一个文化方面的,全新的环境,学生的语言也不行,跨文化的知识背景也准备不足,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以及适应问题都出现了。

当时我在大使馆担任领导职务,官方的外交工作非常忙,又不能过多地直接去安抚这些学生,于是我就动员德中友协的很多老朋友,包括在德的华人华侨,去关心这批学生,帮助他们尽快度过最初这个适应阶段。在语言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贸然进入德国,就会出现种种的心理问题、适应问题、包括在他们在德国的生活问题以及学习问题。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语言准备,课也听不懂。当然即使是大学德语专业的毕业生(今天我的学长,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刘越莲校长今天也在现场,她是教德语的知名教授),我们类似的经验,即使真正的本科毕业的大学生也不能进入德国以后一听马上能听懂德国人的讲话,尤其是地方方言,是吧?更何况是中专的孩子,因此他们进入到德国以后,一系列问题就出现了。待会儿我还要讲怎么样去克服、去解决这个问题。

在各方面的帮助和共同努力之下,包括我驻德大使馆、我驻汉堡的领馆和驻法兰克福的总领馆的外交官们,都很关心和爱护这批孩子。等到2016年我应多尔德主席的邀请和受我驻德大使馆派遣去巴登符腾堡的Esslingen去参加中德养老论坛的时候,见到了第一批和第二批去德国的学员们。其中有青岛的,有四川的,青岛的这些同学在从事护理行业中很沉稳,很成熟,像老师似的,而四川的孩子们呢,活跃、开朗,个个像百灵鸟一样。德国的老师们和养老机构的代表一提起这些中国学生都是赞口不绝,夸奖他们是人民友好的使者。他们去德国以后,艰难地克服了最初的困难,与德国养老机构的管理人员、学校的老师相处得都特别好。他们把中国的传统美德带到德国去了。这是令我感到特别欣慰。而且他们的精神状态也非常好,经过了最初阶段的近乎痛苦的磨练以后,逐渐适应了那里的学习和生活。

我后来发现我们有些孩子在群里发他们在意大利、奥地利旅行的贴子和照片。他们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也利用假期做一些背包旅游,他们逐渐融入到欧洲的新环境里去了,并且很乐意去熟悉和寻访和当地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他们精神面貌令人非常地感动。这些孩子们背井离乡,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适应以后,融入了当地社会,受到了当地同事们和领导的高度赞扬,同时他们自己的内心也变得阳光、开朗起来了,真正进入非常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状态。这就是说“万事开头难”。只有亲身经历并细心观察这个过程,才会有我这么-样深的体会。

在最初阶段,还出现过一件令人难忘的事情。有一天,有一位同学微信群里突然高喊“有人吗!”原来这位同学因为骑自行车违反交通规则横穿公路,被车撞伤了,德国的公路上的车速度很快,躲避不及,但幸亏伤势不算太重,德国司机问的话这位同学也听不懂,于是,她直接在微信群里呼救,这都是当时中国孩子发生的事情,后来经过多方努力,才使这个事情得到解决。

我认为,中德合作培养养老护理专业人才的事业不仅是一个利国利民的事业,同时也是一个互利双赢、促进两国人民友好的事业。目前德国的养老行业有大概十万左右的护理从业人员缺口。因此,我觉得这个项目可以持续开展相当长的时间,各院校和派遣机构的同志们也可以据此设定一个未来项目实施的基本目标。同时,这个事业还有着广阔的前景,就像全国对外友协户思社副会长刚才指出的那样,去年我国的60岁以上老人的总数已经达到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6.7%,说明中国出现了很大的养老缺口,很多养老院都是一床难求。同样,德国也有很大的养老护理人员的缺口。

大家知道,德国的职业教育文凭和行业准入证书的含金量非常高。同学们在德国即便是考取一个中专资质的国家认证资格考试,它的意义也很重大,等于是打开了双重的大门:一个是可以在国内的高级养老院担任管理职务,这是确定无疑的,因为这些学生在德国接受的是双元制教育,理论和实操水平都经过了严格训练,完全能够胜任养老院的高管职责;第二是他们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随时可以申请在德国的养老机构就业。所以不管是对家庭、还是对个人来讲,无疑都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就业前景。

尽管我认为这个项目很有前途、也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我要特别强调并建议大家,要避免头脑发热,要严格杜绝虚假的招生宣传。在座各位一定要仔细地研究中德的文化差异,认真细致、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准备工作。到目前为止,从下属的中国对外友好合作服务中心渠道累计共派遣了赴德的中国学员接近两百名,正在各个院校参加德语培训的学员将近八百名,第一批赴德的同学已经全部考取了德国养老护理职业国家级从业证书。

目前赴德学员的来源主要有三种渠道:一种是护理院校订单式培养,在护理学习中加入德语语言专业,毕业之后就可以参加歌德学院的考试,达到B2的水平就可以赴德;第二是在校期间了解项目,参加6-8个月德语突击培训,达到B1;第三个是面向社会招聘在职护士,脱产培训。学员的来源主要分这三个方面。我曾经和友好中心的主任张聚祥、副主任张子辉探讨过能不能考虑在我们的近邻日本也开辟护理人员的接收渠道问题,因为日本是汉字文化,中国学生学习语言的难度低一些,而德国离中国很遥远,语言培训难度也很大。但后来证明往日本派遣学员行不通,尽管日本的区位优势和语言优势很大。为什么不行呢,最大的问题是日本学校的教育要收费,而这个学费很贵,中国学生很难承担。

我们赴德的这些学生来源不一,我们也曾经考虑可否向国家申请支持中国赴国外接受包括学习护理专业在内的职业教育学生的专项经费问题。因为从目前来讲,出国所需的经费一直是困扰各方面的一个难题,所有的中德双方、包括多尔德主席、中国对外友好合作服务中心和德方的接收单位,他们都为此付出了很大的财力、人力和物力,从收入和支出比来看,目前都是负数。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投入确实很大。想往近邻的发达国家派,派不出去,原因是学费很高。在目前国家经济处在深度调整、经济总体下行的情况下,向国家申请支持中国学生赴国外进行职业教育的经费的设想,至少在目前的可能性还不是很大。

我建议今天到会的各个学校代表集思广益,多想些办法,看能否在促进学生境外就业方面争取当地的政策的扶持和资助,资金问题是赴德培训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在国家没有专项资金支持的情况下,目前的收费看来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各个合作单位在项目运作过程中都要付出、都有成本,招生、培训、差旅、选拔、办理各种手续,聘用专业团队和工作人员等等,成本都不小。但是大家要一起想办法,尽量降低成本,尽努力减轻学员的负担。这是刚才提到的第一个问题,资金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关于德语的培训问题。现在有一部分同学在大学和护校学习期间就开始学习德语,怎样使德语的强化培训达到最好的语言教学效果?我希望以后能开一个专题的研究,德语是一个很难学习的语言,而且我们有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是学的是“哑巴”德语,就是不善于开口讲德语,因此他们就比较难通过歌德学院的B1考试。

根据我本人在大学学习德语的切身体会,教师要想使语言教学实现听、说、读、写、译的有效结合,首先应当鼓励学生开口讲德语,因为德语是一种拼音文字,掌握拼音的拼写规律后,能说一般就大概能写。因此,让学生大胆地开口讲德语就非常重要。要激发学生的潜能,这一点我觉得大家要探索方法。其次就是跨文化交流的心理和知识准备问题。现在我们有些学生,像四川的学生就比较受德方的欢迎,因为这些孩子们在出国之前都学会了做一两道川菜。到德国后,他们和自己的老师、管理人员、同事等接触的时候,有时会主动买点原料自己烹制一道“宫保肉丁”之类的川菜,这种做法很受德方的欢迎,很有效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形成了良好的人际沟通氛围。从这个意义上看,必要的跨文化的心理和知识的准备非常重要的,这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就是把好选人关的问题。现在有的学校报名人很踊跃,不管是有语言天赋的还是没有语言天赋的,没有经过测试就进到这个班来了。结果进来以后,有的同学感到很痛苦,学到后来就发现,他没法开口,没法跟上语言培训进度。所以建议大家在挑选人选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优先挑选有一定的学习语言天赋的人,做到关口前移。能达到B2的德语水平是进入德国的一个最先决的条件,只有尽快完成语言培训,才能缩短进入德国的时间。

第四就是在选拔时注意考察报名人员的心理健康情况。心理健康把关非常重要,大家千万不要有盲目乐观心态,光看到现在形势有多好啊、今年派出多少,明年派出多少。派出人员中哪怕出现一个有心理障碍或有心理缺陷的人,做出一两件出格的事情,一旦德国媒体曝光,这个项目就会受到非常大的冲击、出现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所以大家一定要优先挑选那些有阳光心态、能够吃苦耐劳的、相对来说各方面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好的同学。报名前后的考察工作一定要争取做细、做实,尽量避免选择那些有抑郁倾向或性格太内向的人选,建议大家一定要把好候选人的心理健康关,这样做既是对学生本人负责,也是对中德各个合作单位的同志们负责。

第五个值得注意的是学员出国前的才艺准备问题。我建议大家在培训期间要多鼓励学员们做一点才艺方面的准备。比如我说到四川的同学们出国前都学会了做一些川菜。我国的国土面积辽阔,文化渊源深厚,仅菜系就品种繁多,各地都有不同的烹饪方法,要尽量让学员们在出国前掌握几个当地拿手的一些菜式的烹饪方法,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俗话说得好:“要想赢得朋友的心,首先要征服朋友的胃”。譬如还有简单适用的中国式的老年体育或游戏,也很有利于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比如太极拳、五禽戏、气功和穴位按摩等等,还有葫芦丝等简单的民间器乐、泥塑、面塑、剪纸这些中国特色的简单易学的手工艺制作方法。建议大家在开展培训时注意探讨并积累相关经验。

我提出以上五个方面的体会和建议的目的,就是同大家一起探讨怎么样使我们每一位派出去的同学都有非常阳光的心态、有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跨文化的适应能力、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并能遵守当地的法律和风俗习惯,同时又具备多才多艺的本领。在这里,我特别强调要重点选派那些能吃苦耐劳、对老人有爱心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特别受德国老人和德国当地老百姓的喜爱,才能担当起“友好使者”的重任。

总之,我们要认真贯彻学习中共19大报告精神,以项目的开展来扩大同德国人民利益的交汇点,助推两国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为中德两国的老人谋利益。我们要多方面的归纳和总结过去的成功经验、汲取失败的教训,争取把工作做得更好。

中德友谊,归根结底,它的基础是人民之间的友谊。我们如果以这种规模,稳健、高质量地往外派遣学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在德国出现一个很重要的群体,就是我们中国养老护理专业学生的这个群体,有一部分人毕业后将在德国工作或继续深造,当然还有一部分会回来,在国内担任我国养老机构和养老院管理人员的职务。他们当中的一些继续留在德国工作的同学将会成为当地的爱国华人华侨中的一员,成为中德友谊的桥梁。所以我们一定要以一种长远的、战略的眼光去看这个项目,认真负责地做好选拔、培训和教育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善于用真诚和爱心去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我也向包括多尔德主席在内的德方合作伙伴们表达了要关心爱护中国在德学生的热切愿望,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回应,他们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我相信他们会真诚地履行这一庄严的承诺。

我本人作为这个项目的“志愿者”和“观察员”,非常乐意跟大家一起同行。作为一个老外交官,很愿意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和解答迄今为止已经出现的、预计以后将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今天讲话比较长,但是都是心里话,总而言之,希望和大家一起共同努力,在各方面的支持下,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更行稳致远。特别感谢商务部、教育部、民政部等部委的同志们出席今天的大会并发表讲话。今天既是周末,又是重阳节,非常感谢你们。

谢谢大家!

(韩光明同志是前副秘书长,我驻德国大使馆前公使衔参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