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邮箱:
@cpaffc.org.cn
密码:
重置
首页
友协新闻
友协新闻
“我和中国的故事”优秀征文(十三)—— 在桐庐,感受农家生活的宁静与愉悦
盛夏时节,“富春江畔的诗乡画城”浙江桐庐县,绿色绵延千里。满怀好奇与憧憬,我和几个朋友一起,踏上这片美丽的土地,感受灵动的富春山水。这里,错落有致的农家院落融入山水之间,别有一番情趣。在一座古朴的农家民宿中,我与房主老沈相遇。老沈待我如家人般亲切温暖,尽管我的中文说得磕磕绊绊,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正常交流。在他热情的款待下,我体验到桐庐的农家生活,也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活力。在老沈家的几天里,他向我讲述了桐庐发展变迁的故事。这里曾经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农业县,而今以优美恬静的风景著称。老沈娓娓诉说着往事,仿佛穿越时光,将我带回到了二三十年前。当时,他家附近只有杂草丛生的起伏山丘。当地政府的支持成了桐庐蜕变的催化剂。在政策的引导下,老沈敏锐捕捉到商机,开办了民宿。他还充分利用这里的丘陵山地资源,投身于茶叶种植和鱼塘养殖。当晨曦温柔地拂过茶山,我跟随老沈探访他精心呵护的茶园和仔细照料的鱼塘。从老沈自豪的神态中,我能看出,每一片茶叶、每一条游弋的鱼儿都浸透着他的心血。微风拂面,送来淡淡茶香,我沉醉在一种难以言表的宁静与愉悦之中。老沈细致地向我介绍着每一种茶叶的特点,眼神中透露出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与热爱。在茶园一隅,他向我展示了茶的品饮流程,手法娴熟而又不失雅致,让我仿佛置身于一场关于茶文化的精妙表演中。老沈的讲解和演示让我对中国茶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氤氲的香气之中,深邃的中国文化浸润人心。接下来几天里,在老沈的带领下,我感受着桐庐这片土地的自然之美,更感受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在老沈家的民宿里,游客们沉浸于质朴的农家生活中,亲身体验采茶、炒茶、品茗和生火做饭的乐趣。宁静的山野间,千年古树是时光的见证者,它们静静伫立在茶园旁,向游客们述说着历史的变迁。人们或坐在古树下品茶聊天,或漫步于茶园间欣赏自然风光,这里的一切都吸引和感染着我。在这片山水之间,我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每一次呼吸都让心灵和身体更加充实。欢乐的时光如流水般匆匆而过。我告别老沈的那一刻,他递给我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他的联系方式,“明年暑假,记得来桐庐找我,我们一起去古城欣赏一池清荷。”我点点头,感受到了他的热情与真诚,心中充满对未来旅程的期待。离开桐庐后,那张小纸条成了我珍视的礼物,它是我和老沈友谊的纽带。每当看到它,我都会想起热情好客的老沈,以及他的那座茶山、那片鱼塘。我期待着与老沈再次相遇,一起走过桐庐的每一条街道,感受古城的岁月沉淀,欣赏清风拂过荷塘的美景。(作者为江苏常州大学巴基斯坦籍留学生)文章刊发于《人民日报》(2024年08月01日17版)
2024-08-07
查看详情
鄢东副会长会见约旦参议员代表团
 8月5日,鄢东副会长在会见约旦参议院约中友好委员会主席伊萨·穆拉德一行,双方就中约关系及两国民间交流等共同关心的话题深入交流。约旦驻华大使侯赛尼、亚非部主任吉拥军参加会见。 鄢东表示,约旦是中国重要的和平与发展伙伴。建交以来,在两国领导人的战略指引下,双方政治互信不断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持续推进。作为中国从事民间外交事业的全国性人民团体,友协愿同约旦各界对华友好人士一道,深化人文交往,推动地方务实合作,加强两国青年交流。前不久,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全会提出300余项重大改革举措,其中一个重点就是扩大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双方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合作,拓宽交流渠道,持续增进民心相通,携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穆拉德表示,约旦高度重视发展对华关系,赞赏中国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公正立场,期待中国为实现中东地区和平稳定发挥更大作用。去年,两国签署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约旦愿同中方在共商共享共建的原则指引下,加强政策协调,密切贸易往来,鼓励人员互访,加强在文化、经贸、旅游等领域合作,推动中约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取得新发展。
2024-08-06
查看详情
袁敏道副会长会见北海道日中友协代表团
8月5日,袁敏道副会长在京会见以城木信隆会长为团长的北海道日中友协代表团。袁敏道赞赏北海道日中友协长期致力于中日友好交流,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和北京冬奥会期间给予中方的支持。袁敏道表示,中日友好的基础在民间。今年是成立70周年,我会愿以此为契机,与日本各界有识之士一道携手努力,大力推进中日地方、人文等各领域友好交流与合作,巩固两国友好的民意基础,为中日关系行稳致远贡献民间力量。城木信隆感谢中方的热情接待并表示,今年是北海道日中友协成立60周年,代表团此访将学习中日关系历史,考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进一步加强两国各领域特别是青少年交流,以民间的力量推动日中友好不断向前发展。东亚工作部主任程海波会见时在座。
2024-08-05
查看详情
袁敏道副会长会见日本自民党众议员阿部俊子一行
8月1日,袁敏道副会长在京会见日本自民党众议员阿部俊子一行。日本内阁总理大臣辅佐官矢田稚子、国民民主党参议员伊藤孝惠、无党派参议员平山佐知子等代表团成员及日本驻华使馆首席公使横地晃、东亚工作部副主任张孝萍等在座。袁敏道欢迎阿部时隔3个月再次率团访华,赞赏其为改善发展中日关系作出的积极努力,表示愿与日本国会议员及各界有识之士一道,努力推动两国经贸、地方、人文、青少年等各领域交流合作迈上新台阶。阿部及代表团成员表示,通过访华,对中国近年来的发展和日中各领域交流合作情况有了更加全面客观的了解,愿继续推动两国各界通过交流对话增进理解,深化合作,为日中关系持续改善发展贡献力量。应我会邀请,阿部俊子一行于7月30日至8月3日访问大连、北京等地。在大连期间,辽宁省委常委、大连市委书记熊茂平会见代表团。东亚部 摄
2024-08-03
查看详情
第十一届全国理事会会议在京闭幕
新华社北京8月2日电 8月2日,第十一届全国理事会会议在京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对外友协第十届全国理事会工作报告、章程修改报告和第十一届全国理事会会议决议,选举产生了全国对外友协第十一届常务理事会成员以及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会议号召,全国友协系统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历史担当、更加富有活力的创新精神,聚力开创新时代民间外交新局面,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团结奋斗。
2024-08-02
查看详情
“我和中国的故事”优秀征文(十二)——跨越文化差异,增进相互理解
友谊的河流,时而平静流淌,时而波澜起伏,却奔流不息,永不干涸。在我看来,拉丁美洲人民与中国人民的友谊亦是如此。我来自阿根廷。从20多年前第一次访问中国迄今,我一共到过中国33次。与众多中国朋友结下的友情常常触及我心灵深处。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也领悟了很多。在中国,我总是被创新的激情鼓舞。虽然来过那么多次,但我从不认为自己对中国的了解足够深刻。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我每次到访中国都能发现这里的社会面貌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支付手段的日新月异尤其令我感到惊讶。每次到北京,我都会住在王府井大街边的一家酒店。那里除了交通便利,附近的购物、餐饮、文化娱乐设施也很齐全。我特别喜欢逛王府井大街边的一家大型超市,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我经常在这里为家人和朋友选购礼品。以前,信用卡支付在中国并不常见,因此,我一直使用现金支付。随着时间的推移,信用卡在中国各地风靡一时。现在,数字支付成了主要支付手段。还记得第一次在超市看到一位耄耋老人用手机完成了支付时,我深感震惊。在我看来,数字支付是中国人民运用科技创新服务生活的体现。除了数字支付,中国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推进改革,人们拥抱创新,转化运用科技成果,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喜欢探寻这里发生的新变化,也因此深受鼓舞。我相信,未来中国还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在中国,我常常体会到“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在四川参观乐山大佛时,我与一位中国友人就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阴阳学说进行了探讨。此前我仅仅是把阴阳理解为万事万物对立的两面,但这位友人解释说,阴和阳对立统一、相互转化,中国人更看重两者之间的互补关系。这让我茅塞顿开:阴阳是一个相对而非绝对的概念,两者可以相互转化。在正确看待两种差异较大的文明方面,如果双方站得更高,从整体、系统的角度来客观地观察对方,也许就能看到双方的互补性和共通之处。我由此联想到,不同国家的人们受到文化差异影响,看待事物的方式不同、角度各异,如果能保持更加开放心态,客观看待差异、平等相待、彼此倾听,或许就能从中得到更多灵感,找到不同国家、不同民(种)族、不同宗教信众和平共处、和谐相待之道。在中国,我深刻体会到加强交流、相互了解的重要性。我曾有机会访问中国西藏自治区。在我的脑海中,拉萨是一个纯净却封闭的地方。飞机降落后,我在那里的所见所闻与我想象中的图景大相径庭。我遇到一名身着红色僧袍的年轻僧人,他坐在那里使用手机查阅信息,这和世界上大多数地方的年轻人一样。后来我才得知,现代通信设备和技术早已在西藏普及。西藏与中国其他地方一样,也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奔跑。中文有一个成语“冰山一角”,是指整个事物中已经显露出的很小的一部分。这是有科学依据的,由于冰的密度比海水小,冰山露出海面的体积往往只占其总体积的10%左右。大多数时候,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容易停留在其表面。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让我更加懂得谦虚待人、冷静处事。对于新结识的人或出现的新事物,也不要轻易下结论,而是要仔细观察、多方了解,不断加深自己的认识。如果能够摒弃成见和偏见,尝试着从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我们就能跨越文化差异,增进相互理解。我的中国故事还会继续下去。我希望能和更多的中国人接触、沟通、交流,从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中获得更多启发,为不同文明的互学互鉴作出贡献。(作者为阿根廷—中国民间合作协会创始人迭戈·马尔克斯)文章刊发于《人民日报》(2024年07月30日17版)
2024-07-30
查看详情
日中友好会馆日本大学生代表团访华欢迎晚宴在京举行
7月29日,和中日友好协会在京举办晚宴,欢迎以日本东京女子大学教授家永真幸为团长的日中友好会馆日本大学生代表团一行59人访华。副会长袁敏道在致辞中表示,当前中日关系处在改善发展的关键阶段,落实好两国领导人重要共识是两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目标和责任。中日关系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期待日本青年通过此访,结识中国朋友,关心中日关系,将来成为中日友好的参与者,为创造两国关系的美好未来贡献力量。家永真幸感谢友协的热情接待和精心安排并表示,团员们来自日本10余所高校,对此访十分期待。代表团访华期间将尽可能多看多听多交流,感受中国的快速发展,并以此访为契机,更加关心和支持日中关系发展,为构建和谐稳定良好的日中关系作出贡献。日本驻华使馆公使臼井将人表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是人与人加深相互理解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期待代表团的青年能与中国同龄人结下跨越国境的坚固友谊。欢迎会上,中日两国大学生还表演了精心准备的节目。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协理事王众一,东亚部主任程海波等出席活动。代表团应我会邀请,在中日两国政府《关于加强青少年交流的备忘录》项目下来华访问交流,将访问北京、山西等地,与中国大学生开展友好交流,并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东亚部一处 摄
2024-07-29
查看详情
“我和中国的故事”优秀征文(十)——超越时空的碰撞与共鸣
艺术是世界性的语言,超越了国界的阻隔和文化的藩篱,将多元化的世界联结在一起。艺术具有个性化、独特性和共通性的特征,能够架起不同国家、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的桥梁。我是一名来自英国的女中音歌手,与中国的缘分始于8年前的一场演出。2016年,我应邀参加在江苏苏州举行的国际青年歌唱家艺术节。该艺术节是中国举办的第一个国际性声乐艺术节,为外国歌手学习用中文演唱提供了契机和平台。那是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得益于这个艺术节,我爱上了中文,开始自学方块字,学唱中文歌,后来还学过昆曲表演。如今,我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学习中国音乐,同时也是在了解中国文化,这种经历对我来说弥足珍贵。去年1月,我有幸同包括中国艺术家在内的多国艺术家一起,参加了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举行的“唐诗的回响”音乐会。我们共同演绎了以一些唐诗名篇为基础创作的音乐作品,与观众分享了中国古诗的魅力。当天与我们联袂演出的还有享誉世界的费城交响乐团。1973年9月,费城交响乐团访问中国,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访华的美国乐团,那次访问也被誉为一场“破冰之旅”。在音乐会上,我感受到一种特殊的历史联结——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东西方文化的联结。这次音乐会呈现的作品之一是著名唐代诗人王勃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其中的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恰如其分地体现了音乐会的核心理念。古往今来,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绵延不绝。在英国埃文河畔的小镇斯特拉特福,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的故居里,中国明代文学家、戏剧家汤显祖和莎翁的青铜雕像并肩而立。这座雕像于2017年建成。这两位东西方戏剧领域的卓越代表生前从未谋面,巧合的是他们均在1616年与世长辞。400多年之后,他们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实现了“跨时空相遇”,两人分别手执毛笔和鹅毛笔的形象象征着东西方文化超越时空的碰撞与共鸣。无论近在咫尺,还是远在天涯海角,无论人与人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友谊和互信都十分重要。我相信,深情厚谊可以温暖人心,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这种友谊该如何建立?唯有通过密切人员往来,不断开展交流、对话与合作。国家间关系也许会出现阴晴圆缺,但包括音乐艺术在内的跨国交流是永恒的旋律。不同文明之间开展交流,有助于人们从“破冰”到“冰释”,逐步消除误解,摒弃偏见,增进相互了解,总有一天使友情变得深厚,如同“千尺潭水”。1920年,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刘半农在英国伦敦留学期间写下了著名诗篇《教我如何不想她》,以表达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后来,音乐家赵元任为这首诗谱了曲,不仅在中国广为传唱,也引起了国际艺术界的关注。远离故土的我,每次听这首歌曲都深有感触。好的音乐作品之所以能够使不同国度的人们产生共鸣,是因为其触碰到了人们心中最朴素真挚的情感,而且其承载着独特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国家各有差异,恰如人生而不同。这只是事物的一面,而另一面是,我们都有共通的人类情感:我们会陶醉于美妙的音乐,即便不懂歌唱者使用的语言;我们会因其他人的不幸而生出恻隐之心,哪怕他们生活在我们从未抵达过的地方。作为人类,我们拥有超越其他物种的独特能力——交流沟通和感同身受。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6世纪英国诗人约翰·多恩则写道:“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让我们谦虚待人,更加耐心地互相倾听,只有这样,才能够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更好地相互理解,求同存异,和谐相处。(作者为英国女中音歌唱家、北京大学英国籍留学生菲比·海恩斯)文章刊发于《人民日报》(2024年07月25日17版)
2024-07-29
查看详情
袁敏道副会长会见印度文艺界代表团
7月26日,袁敏道副会长在会见印度文艺界代表团。袁敏道欢迎代表团访华,并就落实好中印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携手传承中印友谊以及加强民间友好交往与代表团交换了意见。印方感谢为增进中印民心相通发挥的重要作用,愿积极推动两国民间开展更多音乐、绘画、文学等领域友好交流。亚非部副主任徐焱会见时在座。应我会邀请,印度文艺界代表团将于7月25日至30日访问北京和江苏。 
2024-07-26
查看详情
“我和中国的故事”优秀征文(九)——“经师易求,人师难得”
诊脉、针灸、推拿……几年前,偶然接受的一次中医诊疗,让我对中医药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尝试翻阅中医典籍,发现里面不仅有各种疾病诊疗方法,还渗透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包括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等理念。受中国传统医学的魅力吸引,我想系统地学习中医药学,并报考了云南中医药大学。顺利被录取的那天,我开心极了。刚开始上课的时候,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给我带来了很大困难。晦涩难懂的古文,复杂的药材采集、鉴别和配伍等都让我这个初学者头疼不已。但好在有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记得刚开始学习针灸时,我常常不敢下手用针。师兄师姐们为了鼓励我,不顾疼痛“舍身”让我练习各种针法。在他们的帮助和带动下,我的针灸技术不断提高,学习也很快步入正轨。学习期间,最让我难忘的是在云南省中医医院的实习经历。在那里,我有机会亲身参与对患者的诊疗。每周六下午的跟师学习是我最期待的时间。为了帮我更好地学习中医理论,带我的老师不仅让我坐在她和患者身旁一同参与把脉和抄方,每看完一位患者后,她还会为我进行认真的讲解:患者是何种脉象,代表着何种病情,药方中的每味药起到何种作用……以此来培养我的诊疗思路,让我获益匪浅。即使她因此无法准时下班,也从未停止过对我的细致传授。中国有句古语——“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我很感激和珍惜在学习道路上遇见的老师们,也切身体会到中医师承的重要性。求学这些年,我结识了许多中国朋友,他们的善良和热情深深地影响着我。当我因学习压力感到焦虑和疲惫时,是我的同学们陪我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他们耐心地帮我复习功课,带我去爬山、逛街,让我体验生活不同的精彩。记得第一次被邀请参加中国同学的家宴,围坐在热闹的餐桌旁,品尝着各式各样的家常菜,听他们讲述每道菜背后的故事。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人的温暖和包容。我想对在中国遇到的每一位师长、朋友致以最深切的谢意。他们的教诲和支持,让我在知识、情感和精神上都获得了极大的滋养。每一次交流、每一次耐心的帮助,都是我宝贵的记忆,让这段旅程充满了温暖的回忆。在中国的每一天都充满了挑战和惊喜,每一次进步都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中医教给我治病救人的技能,也教会我如何看待生命。跨越文化和语言差异的情谊,成为我人生中的宝贵财富。我深刻体会到,文化的力量不仅在于它的独特性,更在于连接人心的力量。原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也可以建立起如此强大的情感纽带。这些经历影响着我的职业道路,更塑造了我对世界的理解,让我成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人。未来的道路上,我希望能继续在中医药领域深造,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我也希望能够将这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分享给世界,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医药文化。我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在我的祖国缅甸和更多国家推广中医药文化,让它成为连接不同文化和人民的桥梁,为促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将带着无限的感激和这份深刻的领悟,继续在探索中医药文化的道路上,勇敢而坚定地前行。(作者为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本科生)文章刊发于《人民日报》(2024年07月23日17版)
2024-07-25
查看详情
Baidu
map